科學轉嫁人生風險——破解常見保險誤區(qū)

保險是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但許多人對保險存在誤解。以下列出 10 個常見的保險誤區(qū),并提供科學的見解。

誤區(qū) 1:保險保費貴,負擔不起

保險保費取決于被保險人的風險狀況和保障范圍。年輕、健康的人保費較低,而年齡較大、身體狀況較差的人保費較高。選擇合理的保障范圍,并通過健康管理降低風險,可以有效降低保費。

誤區(qū) 2:保險無用,賠不到錢

保險合同對保障范圍、責任免除和賠付條件有詳細規(guī)定。只要保險事故符合合同約定,保險公司必須賠付。如果出現理賠糾紛,可以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誤區(qū) 3:保險就是保障生命,意外險不重要

意外險保障意外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包括醫(yī)療費用、誤工費、身故賠償等。意外事故隨時可能發(fā)生,意外險可以為家庭提供經濟保障,避免意外事件導致家庭陷入困境。

誤區(qū) 4:醫(yī)療險保障有限,重疾險更重要

醫(yī)療險保障因病住院、門診治療等費用,保障范圍較廣。重疾險保障特定重大疾病,但覆蓋范圍有限。醫(yī)療險和重疾險互為補充,可全面保障健康風險。

誤區(qū) 5:教育險是投資,可以用來賺錢

教育險兼具保障和理財功能,但其投資回報率有限。教育險主要目的是保障孩子的教育經費,不應作為主要投資工具。家長應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保方案。

誤區(qū) 6:買保險越早越好

不同年齡段的人風險狀況不同,保險需求也不盡相同。年輕人健康狀況較好,保費較低,適合購買意外險、醫(yī)療險等;中年人責任較重,應優(yōu)先考慮重疾險、壽險等。

誤區(qū) 7:保險產品種類繁多,難選擇

保險產品種類較多,但基本原理都是通過風險分攤保障個人或家庭。消費者在選擇保險產品時,應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障方案。

誤區(qū) 8:保險應該買高保額,保額越高保障越好

保額應該根據個人或家庭的實際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確定。保額過高,保費壓力大,保額過低,保障不足。合理確定保額,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承受保費壓力。

誤區(qū) 9:保險理賠難

保險理賠需要提供相關材料證明保險事故符合合同約定。只要提供的材料齊全、真實有效,保險公司一般都會及時理賠。消費者應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及時通知保險公司,并積極配合理賠調查。

誤區(qū) 10:保險可以完全免除風險

保險可以轉嫁風險,但不能完全免除風險。保險保障范圍有限,一些風險仍舊存在。消費者應合理管理自己的風險,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抗風險能力。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來。”作為轉嫁和管理風險的有效手段,保險已成為今天金融消費者常用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保險與互聯網的碰撞之后,越來越多以投資電影、網購甚至看月亮、談戀愛等新奇名義出現的保險產品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即便拋卻噱頭式的營銷概念,保險這一與個體生活聯系日益密切的經濟形態(tài),仍在持續(xù)加速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總體來說,保險的基本原則是累積千千萬萬人的財力,結成一個抵御化解風險的聚合體。在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付出者,但同時也是受益者,通過付出,獲得在遭遇事故得以及時救助的保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消費者卻可能因為對保險認知的不夠全面,而誤選不適合的險種、增加不必要的保費支出或是致使手中的保單無法發(fā)揮應有的效用。此次,本刊記者就將和保險專家們一同解開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10個誤區(qū),助力保險消費者更新“舊腦袋”,更科學有效地轉嫁風險。

三大誤區(qū)困擾投保人

相比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保險市場,我國仍處于保險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保險密度10年來雖然增長迅速,但數值仍然較小。相較英美等國4000~5000美元/人的保險密度,當前中國的人均保險費尚不及部分發(fā)達國家的十分之一。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國內的保險消費者容易陷入在這一特定市場條件下產生的3類誤區(qū)。在這些常見的誤區(qū)中,對保險性質的認知誤區(qū)首當其沖。

比如,有部分消費者總是將保險視為一種投資賺錢的方式,而非保障工具。在保險保障期內,一旦未出險或未獲超過所付保費的理賠,就會放棄續(xù)保,在后續(xù)真正遭遇損失時陷入無法獲賠的窘境。又如,部分收入不高的投保人在選擇保險產品時只肯買“投入返還型”的保險,認為返還型雖然貴,但到期能連本帶利返還,如此“投資”才算不吃虧,不少人甚至因而背負了極為沉重經濟壓力。殊不知,保費低、保額高的消費型保險產品可以是更合適的選擇。此外,還有部分消費者將保險視為有錢人的專利,而事實的情況則是,相對于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在遭遇變故時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更需要適度的保險保障。

其次,傳統(tǒng)觀念造成的誤區(qū)也不容忽視。在國內,不少家庭都崇尚“以孩子為重”的理念,因此經常出現孩子的保險保障十分完備,而作為家庭經濟頂梁柱的父母卻是“無險傍身”,一旦作為收入主要來源的父母遭遇事故,整個家庭都將陷入風險。另一方面,部分保險消費者的保單清一色是人身保單,而從未想過對房產等家庭主要資產進行保障,但房產等高價值資產一旦遭遇損失,花費通常都不小。

最后,相關政策信息的認知滯后也會引發(fā)部分誤區(qū)。舉例來說,團險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是機關、團體及企事業(yè)單位的專利,但自今年初中國保監(jiān)會下發(fā)《關于促進團體保險健康發(fā)展有關問題的通知》后,團險的最低投保人數由5人調整至3人,舉家投保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團險”不僅比家庭成員分別投保更經濟實惠,所涵蓋的內容也更為豐富。另外,隨著今年8月末保監(jiān)會正式發(fā)布《個人稅收優(yōu)惠型健康保險業(yè)務管理暫行辦法》,宣布個人稅優(yōu)健康險新政后,以往“帶病不可投保”的規(guī)則也已被打破。

科學轉嫁人生風險

和普通消費品不同,保險作為一種金融產品,其結構與種類相對較為復雜。走出保險誤區(qū),除了適度關注保險的新政,更新部分陳舊的偏見及認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確自身真正所需的保障,并根據保障需求及自身的經濟條件進行靈活合理的組合規(guī)劃。一般來說,科學投??勺裱?ldquo;適時、適量、適當”的三原則。

第一,適時購買。保險的一大特征是,投保人年齡越大,保險公司的承保風險越高,保費的要求也就越多。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早點適時購買保險,保險消費者所需支出的保費投入相對也會更少。

第二:適量購買。保險的投入需要量入為出,根據個人或家庭的收入來確定每年的保費及保額。只要每年繳納的保費及獲得保額保障在合理的范圍內,保險對個人和家庭的整體投資計劃就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相反,它還能為風險投資保駕護航。

第三,適選險種。除了根據個人或家庭的收入情況適時購買保險,適量安排保費及保額之外,還需按照自身的風險保障需求選購適當的保險。在險種的選擇上,一般情況下可優(yōu)先考慮意外險、健康險,再選擇教育險、養(yǎng)老險、分紅險等其他險,繼而科學有效地循序轉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