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李潔在成都新購了一套住房,在辦理了房屋按揭貸款手續(xù)后,她本以為一切都會順順利利,沒想到銀行的一個電話讓她跌落谷底。原來,銀行查到李潔名下登記了一條貸款記錄,已經逾期一年多,目前本息尚欠8萬多元。

李潔急忙到中國人民銀行網點打出自己的征信報告,發(fā)現自己在2018年7月24日在某汽車金融公司有一筆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吹竭@條記錄,李潔頓時傻了眼。2018年7月她確實在河南購買過一輛汽車,但自己是全款購車,怎么會有汽車消費貸款呢?

李潔只得先向銀行提出異議申請,銀行經核實確有車貸未還,還提供了金融機構及聯系方式。該汽車金融公司表示,根據公司記載的信息,這輛車是李潔貸款購買的,而且還有貸款合同,李潔也按照合同約定進行過還款,在李潔停止還款后,公司還進行過催收,并留有電話錄音。然而李潔本人從未貸過款,也沒有還過貸款,更沒有收到任何的催款電話。對于其中的蹊蹺,對方公司建議李潔進一步向汽車銷售公司核實。

李潔獨自回到家中,仔細查找原來的購車票證。卻只發(fā)現了完稅證明,發(fā)票復印件,車輛登記證書復印件等。李潔無奈,只好再次前往河南,卻發(fā)現汽車銷售公司早已人去樓空,隨即向當地派出所報案。李潔報案后才得知自己并非個列,受害的還有其他人。然而公安機關以證據不足,是民事糾紛為由,沒有立案。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解讀嘉賓:簡陽市司法局 副局長 楊濤

看完這個案例,相信大家都會有很多疑惑,李潔的遭遇簡直匪夷所思,莫名奇妙名下有筆貸款,長達2年多的時間,李潔怎么會完全不知道呢?相信若不是她需要貸款買房,可能仍然不知道被貸款的事吧。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依據最新的《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的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那么什么樣合同才是依法成立的呢?簡單的說可以理解為,基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合同即是依法成立,也就是訂立合同的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合同內容的意思表示真實;并且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案例中,雖然汽車抵押貸款合同中的部分信息,如聯系方式、還款賬戶等均不是李潔的真實信息,但假使李潔在借款人處的簽字捺印是真實的,可以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認為合同的內容是李潔真實的意思表示,那么應當貸款合同是成立并生效的。相反,李潔并沒有在貸款合同中簽字捺印,貸款合同因為缺少李潔真實的意思表示,而不成立。這也是為什么在法庭調查中,雖然已經查明了這個合同上的內容是虛假的,但認為李潔還應當承當責任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李潔沒有參加到訴訟中來,那么一定會被判決承擔還款責任。

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明確了“缺席審判”制度,如果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同時《民事訴訟法》也對送法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人民法院通過法定的送達方式向李潔發(fā)出了開庭傳票,即便李潔沒能來參加庭審,那么人民法院仍然可以缺席判決。

依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李潔可以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進行權利救濟?!睹袷略V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同時第二百條也規(guī)定了十三種法定的申請再審的情形。

本案中,如果李潔因為人民法院向錯誤的地址送達傳票、文書,導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判決承擔責任,那么她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情形,可以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從而維護權利。

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汽車金融公司屬于非銀金融機構,其業(yè)務范圍經批準后才可實施,案例中涉及的是個人汽車貸款業(yè)務。而(2017年10月13日修訂)最新修訂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第八條的規(guī)定,本辦法所稱個人汽車貸款,是指貸款人向個人借款人發(fā)放的用于購買汽車的貸款。也就是說汽車金融公司只能在個人貸款購車時發(fā)放貸款,而不能在購車交易完成后為個人貸款或者為車輛抵押發(fā)放貸款。

案例中的汽車金融公司顯然是違反《汽車貸款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因此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通過司法途徑外,還可以向中國銀監(jiān)會及其派出機構進行投訴,尋求幫助。

雖然在購車的過程中,有一些不法分子和一些不法商家,處處套路步步陷阱,但是大家也不要太過擔心。在此建議大家,購車切忌貪圖便宜,盡量到授權經銷商處購買。同時在簽訂購車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仔細再簽字,注意合同約定的購車方式,是貸款購車還是全款購車,一定要明確。切忌不要在不清楚內容的資料上簽字捺印,避免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最后,無論是在購車過程中還是日常生活真,大家一定要注意個人身份信息的保護,不要因為疏忽大意,導致不法商家利用你的購車信息及個人身份信息的向汽車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從而造成被貸款的嚴重后果。同時,也呼吁相關部門加大對行業(yè)的監(jiān)管力度,加大懲處力度。